长三角一体化(网上)创新成果展系列活动是今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主要通过2020长三角一体化(网上)创新成果展、长三角区域创新协同指数发布和长三角科技成果联合竞价(拍卖)等三项内容,展示一年来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与合作的实力和成效,为区域科技成果交流和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搭建互动平台。
成果展移到“云端”,585项重点科技成果集中展出
“硬科技”铸成国之重器,“高精尖”引领产业变革。在创新成果展开幕式上,硕大的显示屏滚动展示着一项项长三角最新的重大科技成果。
这其中介绍了我省两项科技成果,备受在场观众关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国际上首次利用量子卫星在地球引力场中对尝试融合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理论进行实验检验;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建成的东方超环(EAST)创造了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的世界纪录,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等多项重大突破。
继去年芜湖首届长三角科技创新成果现场展后,今年长三角科技成果展移到“云”端,通过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合作创新等板块全媒体展示585项最新成果,打造一个开放性、不落幕的展示平台。其中,上海132项,江苏127项,浙江165项,安徽161项。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成果占比超过90%,参展项目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奖励的占比近一半。
6月6日中午,记者登陆成果展的官方网站,点击进入,各类展品的信息和成果介绍清晰详实。目前,共展出图片1700多张,视频170多条,文字说明3万余字。为集中展示重大科技成果,本次网上成果展专门开设了精品展区。同时,通过融合技术,成果展网站将与三省一市的技术市场网上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多个新媒体还将对展出成果进行专题发布,从而推动先进技术应用推广。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成果展的举办,将进一步激发社会持续关注并积极支持科技创新的热情,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攀科技高峰的浓厚氛围。
创新协同指数发布,长三角总体得分年均增速逾9%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引领下,科技协同创新不断跑出“加速度”。
此次活动发布了《2020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创新协同指数》。该指数以详实数据为基础,构建了包括资源共享、创新合作、成果共用、产业联动、环境支撑5项一级指标以及20项二级指标的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标体系,统计分析了2011年至2019年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发展情况,研判了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特点和变化趋势,为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提供参考与建议。
《2020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创新协同指数》报告显示,协同创新总指数从2011年的100.00分(基期)提高至2019年的204.16分,总体指数得分已经翻番,年均增速达到9.33%,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水平快速提升,发展势头良好。 9年间,长三角城市间专利转移数从不足千次跃迁为近2万次,科研合作网络密度增幅超8成,发明专利申请量、科技论文合作量均翻了4倍多。 2019年,联合争取国家重大攻关项目超100项,获批经费超18亿元,相互间登记技术交易合同1.4万余项,交易金额达432亿元,科创共同体建设加速推进。
据悉,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研究和编制工作全面启动于2020年3月,由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牵头,联合上海市科学研究所、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和安徽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共同完成。
科技成果拍卖,60项最新成果竞价“受热捧”
“这边出价140万”“这边出价150万”“那边直接出价180万”……竞买人不断举手示意,现场气氛活跃。这是创新成果展开幕式上,现场连线长三角科技成果联合竞价(拍卖)会现场后出现的一幕。
当日,安徽大学研发的“可治愈实体瘤的靶向缓释新制剂”,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发的“鞋垫式智能运动监测技术”参加了现场成果拍卖活动,起拍价均为100万元,最终两项成果分别以160万元和110万元溢价成交。
本次共拍卖60项科技成果,总起拍价9610万元。其中,上海市、江苏省和安徽省分别推荐项目5项、7项、2项;39项来自高校院所,19项来自企业,1项高校企业共有成果,个人成果1项;38项高校院所成果、15项企业成果、1项高校企业共有成果来自长三角地区,共计长三角成果项目53项;项目涉及6个技术领域,其中数字经济11项、先进制造20项、生命健康7项、新材料12项、节能环保4项、农业林业6项。
据介绍,接下来,科技成果的联合竞价(拍卖)活动将越来越频繁,成为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内容。长三角将以更昂扬的姿态,更务实的作风,积极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水平,共同打造科技创新的新增长极。